历史建筑的基本含义为具有重要历史意义与影响的建筑。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
划规范》GB 50357- 2005对历史建筑的定义为:有- -定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反映城
市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的建(构)筑物。建筑是人类社会发展、变迁的见证,具有特定的
时代背景,是一部凝固的历史。英国国际古迹及遗址理事会主席伯纳德●费尔顿(Ber-
nard Feilden)对历史建筑的定义是:历史建筑是能给我们惊奇感觉,并令我们想去了解
更多有关创造它的民族和文化的建筑物,它具有建筑、美学、历史、记录、考古学、经
济、社会,甚至是政治和精神或象征性的价值;它是我们文化自明性和连续性的象征-
我们传统遗产的一部分。
中国近代历史建筑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产生、转型、鼎盛、停滞、恢复五个时期,既体
现了近代以来西方建筑风格对中国的影响,又保持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建筑特色。从结构形
式上看,砖木、砖石结构数量较多,钢筋混凝土结构数量较少,其中以民国建筑居多。近
代建筑是社会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产物,在我国历史建筑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一笔丰 富的建
筑文化遗产,它不仅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心桥”,同时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教材。
历史建筑是不可再生的稀有资源,其建筑艺术和历史人文价值与日俱增,弥足珍贵;
然而,它们大多处于“高龄”阶段,随着岁月的侵蚀,必然日益老化、剥蚀,其安全性、
适用性和耐久性越来越差,维修保护难度也越来越大。此外,部分此类建筑结构建造时抗
震设防未予考虑或考虑不足,缺少相应的抗震构造措施,混凝土强度大多较低(- -般只有
C10~C15),楼板厚度大且单层配筋,隔墙与梁柱缺少构造性连接措施等。
地震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灾难。我国处在-个地震活动非常频繁的区域,世界上两大地
震带一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都穿越我国境内。我国大中城市中70%处于抗震
设防烈度7度及以上地区,一批重要的城市,如北京、西安、兰州等都位于抗震设防烈度
8度的高烈度地区。这些城市不仅是我国经济、文化的中心,而且很多也是近代历史建筑
特别集中的地方,如北京、天津、西安等,- .旦发生地震,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对历
史建筑进行抗震加固是保存这些建筑文化遗产的重要措施。
我国《城乡建设防灾减灾“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开展具有历史价值建筑的防灾
保护。因此,吸取汶川地震等自然灾害中大量文物和古建筑损毁的教训,研究各类具有历
史价值建筑的防灾减灾目标、抗灾设防标准和防灾减灾措施,并开展抗灾鉴定和加固试
点、提高其抗灾能力至关重要且势在必行。为贯彻《城乡建设防灾减灾“十二五”规划》,
促进各地开展具有历史价值建筑的防灾保护,提高保护性历史建筑抗震能力,住房和城乡
建设部防灾研究中心受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质量安全监管司委托,开展《保护性历史建筑抗
震鉴定加固案例--钢筋混凝 土结构册》的编纂工作。
本书作为系列丛书的- -册,汇集了北京、上海、天津、南京等地保护性历史建筑抗震
因本站资料资源较多,启用了多个文件服务器,如果浏览器下载较慢,请调用迅雷下载,特别是超过了5M以上的文件!请一定调用迅雷,有时候速度就会飞起哦,如果您的浏览器自动加载了PDF预览,文件太大又卡死,请按下载说明里的把PDF插件关闭了就可以直接下载,不会再预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