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混凝土因材料本身性能的原因会产生温度 应力、收缩应力等,这些应力都会导致混凝土结构的 开裂,目前在实际工程中普遍采用设置后浇带的方 式来缓解其应力产生的裂缝,但是,留置施工后浇带 会产生后浇带侧边裂缝,而且,后浇带的留置会对工 程整体的工期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试图通过采用 补偿收缩混凝土的膨胀加强带解决后浇带留置存在 的问题,并以实际工程为依托,确定相关技术参数, 指出了施工中的质量控制重点和难点,为膨胀加强 带在混凝土无缝施工中的应用提供参考,推动无缝 施工技术的工程应用。 1 补偿收缩混凝土的原理及研究现 状 美国混凝土协会(ACI)委员会对补偿收缩混凝 土的定义是:“补偿收缩混凝土是一种当膨胀受到 约束产生的压应力能大致地抵消由于混凝土在干缩 中出现的拉应力的膨胀水泥混凝土”。我国 JGJ/ T—2009《补偿收缩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解释为: “由膨胀剂或膨胀水泥配制的自应力为 02~1MPa 的混凝土,是通过在普通混凝土中加入一定量的膨 胀剂,产生一定的体积膨胀,从而在钢筋混凝土中产 生预压应力,这一应力可以抵消混凝土在硬化过程 中产生的收缩拉应力,从而保证混凝土不致开裂”。 目前,市场上常用的膨胀剂大部分都是硫铝酸 盐型膨胀剂,材料的膨胀源是钙钒石(C3A·3CaSO4 ·32H2O)。钙钒石晶体会填充到混凝土的毛细孔 隙中,改善混凝土的孔隙结构,使其毛细孔变细、减 少,增加结构的致密性,提高混凝土的抗裂、防渗性 能及耐久性。 1958年美国的 A.克莱因成功研制出了硫铝酸 钙膨胀水泥。ACI223提出的 ACI223—77《使用补 偿收缩混凝土的推荐作法》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补 偿收缩混凝土性能研究、结构设计和施工的指南。 日本建筑学会于1982年颁布了《掺膨胀剂混凝土的 配合比设计和施工指南》。我国对补偿收缩混凝土 的研究始于 1960年,1979年中国工程院吴中伟院 士的《补偿收缩混凝土》提出了混凝土补偿收缩的 原理和正确的补偿收缩模式,以及补偿收缩混凝土 的设计和正确使用的指导意见。1992年原建设部 把 YJGF22—92《UEA补偿收缩混凝土防水工法》列 为国家级工法。 2 补偿收缩混凝土膨胀加强带的应 用2.1 与普通混凝土后浇带的对比 按照目前的施工规范的要求,现浇混凝土结构 设计中,每隔 30m需要设置一道伸缩缝,或留设后 浇带,后浇带两侧设置止水钢板,一般要求等到混凝 土完成收缩 40~60d后,用补偿收缩混凝土填缝, 这种设计理论上是合理的,也是目前普遍应用的。 但是,后浇带的设置需要等待原混凝土收缩稳定后 才能施工,一方面影响了工程的施工进度,另一方 面,后浇带的施工工艺复杂,会给施工带来很多不
因本站资料资源较多,启用了多个文件服务器,如果浏览器下载较慢,请调用迅雷下载,特别是超过了5M以上的文件!请一定调用迅雷,有时候速度就会飞起哦,如果您的浏览器自动加载了PDF预览,文件太大又卡死,请按下载说明里的把PDF插件关闭了就可以直接下载,不会再预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