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鲁班袋建筑工程资料库!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工程书籍 > 混凝土系列
钢筋混凝土空间框架结构抗连续倒塌机制研究
  • 资料大小:550KB
  • 资料类型:.PDF
  • 资料等级:
  • 发布时间:2021-12-06
资料介绍

] 进行了两个 3 层、4 × 2 跨的钢筋混凝土空间框架模型的连续倒塌试验,模型 1 的初始失效柱是底层长边
中柱,模型 2 的初始失效柱是底层角柱。模型不考虑抗震要求,以机械千斤顶替换初始失效柱,通过机械千斤顶的
分级卸载模拟柱的初始失效。观测并分析了两个试验模型的抗力-位 移 曲 线、结构受力机制及结构抗连续倒塌能
力。分析表明,对于模型 1,结构抗连续倒塌机制包含梁机制和悬链线机制; 对于模型 2,结构抗连续倒塌机制仅为
梁机制。 [关键词] 空间框架; 连续倒塌; 梁机制; 悬链线机制
中图分类号: TU375. 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48X( 2013) 09-0105-04 Research on progressive collapse mechanism of RC spatial frame structures Xiong Jingang,Wu Zhaoqiang,Zou Yuan,He Yinong,Nie Xiaoxia ( School of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Nanchang University,Nanchang 330031,China) Abstract: Progressive collapse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for two,( 4 × 2) -bay and 3-storey reinforced concrete ( RC) spatial frame models,which were designed without seismic demand. The middle of long side column and the corner column of the bottom floor,respectively in model 1 and model 2,were replaced by mechanical jacks to simulate the initial damage. Resistance-displacement curve,load transferring mechanism and progressive collapse resistance of the two models were analyzed. It is concluded that progressive collapse resistance consists of beam mechanism and catenary mechanism in model 1. Only beam mechanism plays a part in resisting progressive collapse in model 2. Keywords: spatial frame; progressive collapse; beam mechanism; catenary mechanism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50968012) 。
作者简介: 熊进刚,博士,教授,Email: xiongjingang@ ncu. edu. cn。 0 引言
因突发事件的作用,建筑结构直接的局部失效
引起构件连锁失效而造成整个结构或大部分结构倒
塌的现象称为连续倒塌。连续倒塌可分为水平连续
倒塌和竖向连续倒塌。
水平连续倒塌: 局部构件失效后,结构主要在水
平荷载或作用下发生连续倒塌,如水平地震下结构
的连续倒塌; 竖向连续倒塌: 局部构件失效后,结构
主要在竖向荷载或作用下发生连续倒塌。本文的研
究就是针对竖向连续倒塌。抗震设计加强了结构的
整体性和延性,对抗连续倒塌是有益的[1,2],位于地
震高烈度区的结构通常具有较高的抗连续倒塌能
力,但非抗震区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无需进行抗
震设计,这类结构的抗连续倒塌能力可能较低。现
有研究主 要 关 注 连 续 倒 塌 的 分 析 与 设 计 方 法[3-5],
有关结构 体 系 的 连 续 倒 塌 试 验 研 究 相 对 较 少[6,7]。
结构连续倒塌具有空间特性,结构冗余度对其有重
要影响,空间结构较平面结构更能反映连续倒塌的
受力机制。本文进行了两个非抗震设计的钢筋混凝
土空间框架结构模型的竖向连续倒塌试验,获得了
对结构抗力-位移曲线、受力过程和抗倒塌机制等性
能的认识。 1 试验方案
两个试验模型均为 3 层、4 × 2 跨钢筋混凝土空
间框架,其原型为 8 层框架结构,不考虑抗震要求,
按我国现行规范设计,取其下部 3 层作为试验模型,
缩尺比 例 为 1 /3。模 型 每 层 层 高 约 1 100mm,框 架
梁、柱截面尺寸及配筋如图 1 所示。模型框架通过
地脚螺栓固定在实验室地面。试验模型楼板厚度仅
为 30mm,制 作 不 便,且本文主要针对竖向连续倒
塌,楼板相对于框架梁、柱来说,抗倒塌作用相对较
小,因此模型不含楼板,模型实体见图 2。两个试验
模型的尺寸、材料强度、配筋数量等参数均相同,但
初始失效柱的位置不同: 模型 1 初始失效柱是底层
长边中柱 A3( 轴③与轴?交线处的柱,柱编号方式
余同) ,模型 2 初始失效柱是底层角柱 C5。模型制
作时,采用串接的机械千斤顶和力传感器替换底层
初始失效柱( 失效柱也称替代柱) 。在柱顶,通过电
液伺服千斤顶施加恒定竖向压力,以模拟柱顶所受
轴力。模型 1 中,柱顶加压力的有 A2,A3,A4 和 B3 的 4 个柱。模型 2 中,在柱顶加压力的包括 C5,B5 和 C4 的 3 个柱。

温馨提示

因本站资料资源较多,启用了多个文件服务器,如果浏览器下载较慢,请调用迅雷下载,特别是超过了5M以上的文件!请一定调用迅雷,有时候速度就会飞起哦,如果您的浏览器自动加载了PDF预览,文件太大又卡死,请按下载说明里的把PDF插件关闭了就可以直接下载,不会再预览了!

友情链接: ArchiName筑名导航 孙悟空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 WAP
Powered by lubandai.com © 2009-2016 Inc. 桂ICP备16008802号
资源报错、业务联系及其它事务请发邮件与我们联系:admin@luband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