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混凝土结构的发展
一、混凝土结构的诞生
1824年.英国人JAspdin发明了波特兰水泥,为混凝土结构的诞生奠定了基础。1855
年,法国人JosephLouisLambot在巴黎国际展览会上展出了他在这年早些时候申请专利
的一条水泥砂浆铁丝小船,标志着混凝土结构的诞生。同年,Francois Coigent 也申请了加
筋混凝土楼板的制作专利。这以后一大批凭经验制作的加筋混凝土结构(构件)相继出现,
并获得专利。1904 年出版的一本英国教科书列举了43项加筋混凝土的专利,其中,15项来
自法国,14项来自德国或奥一甸帝国,8项来自美国.3项来自英国,另3项来自其他9个国
家。
19世纪末,混凝土传人中国。以上海为例,1890年,上海第一次在铺设马路时采用混凝
土:同-一年,上海第一家混凝土制品厂建成投产,它采用英国进口水泥为原料,起初生产厨房
水池,20世纪初拓展到混凝土梁、板.桩、电线杆等几十种系列产品;1891年,工部局在武昌
路上铺设了第-条水泥混凝土下水道:1896年建成的工部局市政厅采用钢筋混凝土楼板
(现已不存在)1901年建造的华俄道胜银行(现为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地址为上海市中山东
一路15号)采用了钢柱、钢梁外包混凝土的钢骨混凝土结构;1908年建成的得律凤公司大
楼(现为上海市内电话局,地址为江西中路汉口路)是上海第-座采用钢筋混凝土梁和钢筋
混凝土柱组成的框架结构的房屋。
现代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开拓者是法国学者E Freysinet. 他于1928年提出了用高
强钢丝作为预应力钢筋.发明了专用的错具系统,并开创性地在-些桥梁和其他结构中应用
预应力技术,使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从试验室真正走向工程实际。
如图1-3a所示的梁,当在混凝土中施加预应力后.梁下部的混凝土会因为受压而随时
间逐渐缩短(这种变形性能称为徐变)。同时,由于混凝土的收缩.梁也会縮短。徐变和收缩
会使梁下部缩短约1/000对普通钢筋,在施加预应力时一般钢筋的应变不会超过
1.51000因此,由于徐变和收缩会使普通预应力钢筋中的预拉应力损失2/3.高强钢筋在
施加预应力时的应变可达到7/1000,由于徐变和收缩使其预应力损失约1/7.因此,
E.Freyssinet建议同时使用高强钢筋和高强混凝土。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预应力技术得到了蓬勃的发展。1950 年成立的国际预应力混凝土
协会(FIP)更是促进预应力技术的发展。据报道,至1951年,在欧洲已建成175座预应力混
凝土桥梁和50个预应力混凝土框架,在北美e建成700座预应力混凝土贮水罐。
我国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是在20世纪50年代发展起来的,最初试用于预应力钢弦混凝
土轨枕。目前,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已在建筑、桥梁.地下结构.特种结构(如预应力混凝土水
池、混凝土冷却塔、混凝土电视塔.核反应堆的安全壳等)中广泛应用。
因本站资料资源较多,启用了多个文件服务器,如果浏览器下载较慢,请调用迅雷下载,特别是超过了5M以上的文件!请一定调用迅雷,有时候速度就会飞起哦,如果您的浏览器自动加载了PDF预览,文件太大又卡死,请按下载说明里的把PDF插件关闭了就可以直接下载,不会再预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