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鲁班袋建筑工程资料库!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工程书籍 > 园林系列
城市公园“平灾复合”改造建设初探
  • 资料大小:280KB
  • 资料类型:.PDF
  • 资料等级:
  • 发布时间:2021-08-29
资料介绍

蔓延;透水地表可将地表水渗入地下,缓解洪涝灾害;水景
设施在必要时可为避难人员提供饮用水 。这些也为设施
改造利用带来了便利性,提高了“平灾复合”的可行性。
2 “平灾复合公园”的建设路径
2.1 宏观层面一建立各类规划的协调机制
公园若要发挥相应的防灾减灾作用,最关键在于总体
层面要建立起与各类规划相协调的机制(各类规划打架是
常态)。改造建设应与产业布局、城镇体系、城市防灾空间
体系、城市生命线体系、应急防灾工作体系(包括应急指挥
机构与应急反应机制等)、预警体系、防灾地理信息体系(包
括防灾数据库)等相关功能体系形成有机协调与整合[6]。
应从城市空间长远的战略布局来适时调整城市结构,从决
策层次上调控城市孕灾环境 。
2.2 中观层面一形成科学合理的建设程序
(1) 体系规划。当前各地为了追求土地效益最大化,
往往将易发地质灾害和其它不安全地段规划建设为公园绿
地 』。因此,改造建设除了需要与各类规划协调,还要在城
市总体规划和绿地系统规划层面选点(基于安全性、可达
性、有效避难性等方面),统筹布局形成层级体系。重点通
过小公园和带状公园的选点改造,使其在城市合理分布,才
能在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2) 调查评估。实际上,在体系规划阶段就包含了调
查评估的工作内容(选择公园、构建体系无一不是建立在调
查研究的基础上),这一阶段的调查主要是对上一步工作的
细化和落实,并进一步明确公园的性质及其在该体系中的
定位,可能遇到的灾害分析(包括自然和人为灾害)、环境分
析等方面。环境分析涵盖自然环境、人工环境两方面。自
然环境包括公园及其周边的地质、地形、地貌、气候、水文等
因素,人工环境包括城市风口、公园现状、周边的人口密度
以及避难场所、生命线系统、消防设施、潜在危险建筑和设
施(如易燃易爆建筑、高压走廊等)的分布等。
(3) 场地规划。依据调查结果、公园规模及其在防灾
体系中的定位进入场地规划。工作内容包括规划公园的出
入口、避难通道、避难场所、避难设施和避难功能分区,确定
避难人数、避难服务的范围,与周边避难场所间的通讯、道
路联系以及平灾功能转换规划等方面。场地规划以安全性
为原则,各种防灾设施的规划应当确保灾后设施能够正常
使用,即使局部受灾也不会严重影响整个公园的防灾
机能 引。
(4) 优化改造。优化改造是对前面三个阶段工作的
落实,是具体的、末端的改造设计,主要包括防灾设施的景
观化和景观设施的防灾化两方面工作内容。限于篇幅,下
文不再按照公园等级进行分门别类论述。
2.3 微观层面一构建改造设计的优化模式
2.3.1 景观设施的防灾化改造
公园的景观设施,经适当改造可以平灾两用。例如,靠
近广场、草坪的座椅在灾时取掉坐凳,就可以改造成应急灶
台;花架可以改造成合适的尺寸,以便灾后围合起来用作防
灾棚;亭廊等构筑物可以改造为应急物资储备处等_9 J。水
景设施可改造为防灾蓄水槽,平时可与城市供水系统相通,
灾时关闭出水口以保证避难用水质量。围墙可用绿篱或乔
灌草(参照日本,国内学者普遍认为需要8~12m或更宽,不
过这个宽度会破坏公园的宜人尺度。)搭配组成防灾植被代
替以避免墙倒伤人,既便于管理,灾害发生时可达性也高。
广场应软化改造以便于搭设帐篷及泄洪。避难绿地周边要
补种或换植防火树种形成火灾隔离屏障。管理用房等建筑
设施可结合地上和地下空间的综合开发以增强抗震强度
(地下空间平时可以作为停车场、仓库,灾后可以作为救灾
物资的临时储存空间)。
2.3.2 防灾设施的景观化改造
防灾设施包括通信设施(广播、监控、通信、情报等设
备)、应急避难标识(应急避难区划图、设施布置图等)、能源
与照明设施(具备太阳能照明设备与备用电源)、防灾植被、
应急厕所(适用于断水断电情形)、救灾物资储备仓库、管理
设施(管理事务所、中央指挥中心等),以及公园内的避灾通
道、广场和草坪(包括直升飞机停机坪)等-5 J、_l。。。各级公园
可根据其在防灾体系中的角色选择一定的防灾设施并进行
景观改造。对于未设水景设施且达到一定防灾规模的公
园,应在公园内加设水设施(抗灾贮水槽、灾时用水井、水
池、人工抽水和排水设施等),并作景观处理(可隐蔽在假山
或小品之中),平时可作为公园景点,灾时保障用水安全。
广播设施应改造成平、灾两套线路,以景石的形式平时为游
人播放音乐,灾时为避难者通报灾情。避难和消防通道两
侧应设防火措施,保证通道有一定的宽度,加宽时可考虑在
道路两侧设置植草格或嵌草铺装。避难指示牌可以结合游
览指示牌一起设置,平时作为景观小品,灾时引导避难。
3 结语
“平灾复合”,不是简单的功能叠加,而是将公园放在城
市系统中考虑。根据公园在体系中的定位从整体布局到具体
设施进行防灾改造,对防灾设施进行景观美化,使得景观设计
介入防灾设计,防灾设计融入景观设计,实现“双向达标”。
同时,还可将公园的内部功能与城市职能体系(不仅仅是防
灾体系)联系结合起来,形成多类型、多层面的复合体系,走
向深度复合。为破解老公园改造的资金困局,可通过政策引
导和法律保障,与城市更新、公共建筑建设相结合。如上海静
安寺广场巧妙结合地铁出入口的规划设置恢复了往昔繁华,
重塑了公园活力,也保障了公共安全。综上,基于当前城市高
速发展,各类灾害频发的形势,笔者希冀文中初涉的公园“平
灾复合”研究能对防灾减灾有所助益。
参考文献
[1] 江俊浩.城市公园系统研究[D].四川成都:西南交通大学,
2008:11.
[2] 苏幼坡.城市避难疏散与避难疏散场所[M].北京:中国科学
技术出版社,2006.
[3] 杨晓舂,李云,周舸.公共开放空问系统规划的平灾结合视点
一以唐山为例[j].城市建筑,2009(8):104—106.
[4]

温馨提示

因本站资料资源较多,启用了多个文件服务器,如果浏览器下载较慢,请调用迅雷下载,特别是超过了5M以上的文件!请一定调用迅雷,有时候速度就会飞起哦,如果您的浏览器自动加载了PDF预览,文件太大又卡死,请按下载说明里的把PDF插件关闭了就可以直接下载,不会再预览了!

友情链接: ArchiName筑名导航 孙悟空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 WAP
Powered by lubandai.com © 2009-2016 Inc. 桂ICP备16008802号
资源报错、业务联系及其它事务请发邮件与我们联系:admin@lubandai.com